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

  

  一大早,年轻的村医罗洪德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贵州省凯里市三树镇南高村村卫生室,开始用检测仪研磨中药材,为一天的工作做了精心的准备。

  “2011年毕业于黔东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后,在村里做村医。 随后开始参加凯里市卫健局组织的中医理疗培训,提供中医理疗服务。 目前,我这间卫生室可以提供中药治疗、针灸、拔罐、推拿等多个理疗项目。 ”洪德说。

  基层医疗卫生关系亿万群众健康。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把“以基层为重点”摆在首位。 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经过多年持续努力,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 脱贫攻坚期间,我国成功解决农村近1亿贫困人口看病就医问题,健康扶贫同步启动,经过各阶段共同努力,累计帮助近1000万因病致贫家庭脱贫,为2000多万贫困患者提供精准医疗救治,包括大病专科救治同时,全面消除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基本实现农村群众公平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截至2021年底,全国县级医疗卫生机构2.3万个,乡镇卫生院3.5万个,村卫生室59.9万个,实现县乡村全覆盖。

  扶贫区域诊疗能力有效提高

  安徽省临泉县有230万人口,曾是国家级贫困县。 这个地区肿瘤患者比较多,农民必须外出治疗,费用负担很大。 脱贫时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承担了支援该县的重任,医院派驻了大批肿瘤治疗专家,帮助临泉县建立了自己的肿瘤诊疗专科。 经过多年的资助,临泉县人民医院已能独立完成多项肿瘤治疗技术,填补了当地肿瘤治疗的空白,并逐渐成为当地知名的肿瘤治疗专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姜辉介绍,北大一院近年来资助了包括河南省兰考县中心医院、安徽省临泉县人民医院、山西省永和县人民医院在内的多家县医院。 2016年以来,累计向这些医院派出300多名专家,在当地开展150多个新技术、新项目,帮助手术2000余台。

  “增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是健康扶贫的重点任务之一。 脱贫攻坚以来,卫生部门持续加大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力度,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设施条件,全面提升服务能力。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乡村振兴事务主任、财务司司长何锦国说。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脱贫攻坚期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4万亿元,支持25个脱贫任务较重的省份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口径年均增长11.6%,还设立了832个贫困县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项目。 中央预算内投资对贫困地区建设项目实行“缴存”,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700多亿元,支持贫困地区所在省份15万多家医疗卫生机构的项目建设。

  政策供给不断加强。 在卫生健康专业人才培养、招聘、使用、激励保障各个环节,不断增加政策供给。 免费培养农村订单导向医学生向农村基层补充。 适当放宽艰苦边远地区县级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开招聘人才的年龄、学历等条件,进一步拓宽人才入口。 实施全科医生特勤计划,累计招收全科医生3000多名,驻乡镇卫生院工作。 通过允许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免费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不断加强乡村医生队伍,不断提高乡村医生队伍整体水平。

  优质资源持续下沉。 对县级医院,组织帮扶1007家城市三级医院和1172家贫困县级医院,11.1万人次医务人员做好基层服务,加大传递、帮扶、带病力度。 对两级农村,采取“县管乡用”、“乡聘村用”以及巡回诊疗、派驻等灵活方式,解决农村两级单位合格医务人员短缺问题。 全国累计支援乡村两级医务人员近10万人。 远程医疗覆盖所有贫困县,延伸到乡镇卫生院,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

  各项扶持措施,使脱贫地区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城乡医疗服务能力差距缩小。 目前,全国各脱贫县至少有一所公立医院,98%的脱贫县至少有一所二级以上医院,脱贫地区县医院收治病种中位数已达到全国县级医院总体水平的90%,越来越多的大病在县域有效救治

  地方病得到控制,直到有效消除

  2015年11月,国家卫健委和四川省启动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取得显著成效。

  石渠县虾扎二村村民尼玛家共有4口人,2014年尼玛被确诊为肝包虫病,其丈夫也因病失去劳动力,由于家庭困难和受当地医疗条件所限,长期得不到肝移植手术的有效救治,饱受病痛折磨。 试点项目实施后,她及时得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高水平治疗,12万元的手术费用通过医疗急救补助、医保报销、民政救助等渠道最多在部分解决,最终个人只支付了900多元,术后恢复良好,劳损重点地区重点疾病的防控是脱贫攻坚时期健康扶贫的又一重点,重点地区重点疾病主要指“规模化”发病地方病,如包虫病、大骨节病、血吸虫病等。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徐斌介绍,大骨节病俗称“拐柳病”、“骨节风”、“水土病”,患者直立不稳,身材矮小,关节粗壮,终身残疾,丧失劳动能力。 作为大骨节病防治重点省份,2008年在国家相关部部门支持下,四川在阿坝州开展扶贫开发和大骨节病综合防治试点,形成了“发展、防病、稳定”的四川模式。 2012年以来全省无新病例,2015年达到消除标准。

  2018年11月,国家卫健委等10月10-412委落实中央指示精神,开展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 3年来,通过改进婴幼儿营养、易转移、患者救治等措施,盘活中央转移支付资金,每年对约3.3万名大骨节病患者进行档案管理和治疗。 特别是为病情较重的大骨节病患者提供免费药物治疗( 1800元/人/年),适合手术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3年累计治疗4万例患者,至今维持解除状态。

  到2021年,我国重点地方病监测实现全覆盖,全国地方病各病种区县总体控制解除率达到99.9%,47.69万现症患者全部实现建档立卡和治标,共部例。

  农村特殊治疗政策惠及多地区

  “尿毒症患者免费血液透析是江西省农村大病专科救治的政策之一。 2010年我们实施免费血液透析时,全省血液透析患者4000多人,目前已达4.8万人。 没有治疗方案或者没钱治疗的,现在可以免费治疗了。”江西省卫健委医政医管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江西省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政策和效果。

  2017年初,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原国务院扶贫办公室、民政部和《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方案》,主要针对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白血病、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终末期肾病等9种大病的农村贫困人口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群

  由于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困难人口中的许多大病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最后农民需要自己负担的医药费用被降低到了一个很低的数字。 该政策在脱贫攻坚阶段惠及2000多万贫困人口,涉及病种不断扩大,从最初的9种扩大到25种,到2021年的30种。 其中包括农民工群体中高发的尘肺病。目前尘肺病在我国每年报告的新增职业病中排名第一,是职业病防治的重点。 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累计报告职业性尘肺病患者91.5万人,目前存活的职业性尘肺病患者仍约45万人。 这项政策对尘肺病患者来说无疑是福音。

  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后,健康扶贫需要及时与乡村振兴有效沟通。 为此,卫生部门户将对160个农村振兴重点援助县开展针对性援助。 在保持投入力度的同时,卫生健康领域支持脱贫地区的各项政策、资金和项目总体稳定,向160个重点县倾斜。 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继续开展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工作,对160个县开展医务人员部人才“组团式”支持。 同时,继续推进重点工作,继续对凉山州艾滋病、新疆结核病、西藏和涉藏州县包虫病等重大疾病开展综合防治,巩固防治成效。

邀请讨论 换一换
暂无数据
0 人关注